廿七年——摇滚的路继续走!

严格意义上来说,我算不上是一个摇滚乐迷,因为我不玩乐队不懂乐理,只是大致分得出摇滚乐的各种风格分类,却也没有特定钟爱的类型和不喜欢的类型,大约也能算是个摇滚乐爱好者吧。刚刚开始接摇滚乐,大约是在初中,从LinkinPark开始的,在后来的一个时期内,我脑海的印象中,中国(包括港台地区)没有摇滚乐,那时候听枪花,听涅槃,听Coldplay,对比一下国内的例如新裤子,如…(我实在举不出什么例子)这怎么差别会这么大呢。再后来,听了老一辈的比如崔健,比如郑钧,比如Beyond以后,就觉得现今中国没有摇滚乐,摇滚在中国,只是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产物。直到最近,才发现了很多中国本土的其实在摇滚圈里非常著名的乐队或者音乐人,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我真真儿的和摇滚乐迷有着蛮大的差距的。有相当一部分的优秀作品,出自这些本土乐队之手,而坐井观天的我,之前并不了解,让我对中国的摇滚乐有了一个错误的认识。


至于崔健,很早前就知道他,但那只是知道他的身份,和他的几首歌。年轻的时候觉得他和那些出几首歌唱几十年的人没啥区别。现在想想这个想法是多么地可笑呀!必须说,开始吸引我听他歌的是他音乐,年轻的时候,听摇滚听得无非是一个“爽”字,要的就是一曲奏完,浑身毛孔舒张,一口气舒出来感觉自己肺活量都上了个档次的那种感觉。崔健的歌能给我这样的感觉,所以就听开了。虽不是每首都喜欢,但在那个我觉得中国没摇滚的世界观里,这是好的摇滚乐。后来,自己慢慢懂摇滚乐的精神境界了,崔健在我心中的形象就越来越伟岸高大了。从歌要表达的内涵,从他自己做音乐对品质的坚持,从他对于自己音乐创作初衷不受商业改变影响的坚持,我看到了一个中国的真真正正的摇滚人。而这种精神和坚持,正式我现如今爱着摇滚乐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优酷上看到了崔健2010年在北京的交响演唱会的一段手机录的视频。虽然是手机拍摄的,但我当时看完听完确确实实地被震撼到了。那一天开始我就在找各种这场演唱会的录像,期待着有一天官方能出DVD好买来收藏,当我得知竟然有《超越那一天》这部电影的时候,自然开始了各种期盼期待期望。好事多磨,经历了数年制作和数次延期,今天终于有幸在电影院里把整部片子看完了。摇滚乐毕竟是小众的爱好,哪怕是五月天(虽然我不认为他们算是严格意义上摇滚乐队)这种每场演唱会票都一扫而空的红极的乐队,出部电影也仅仅收获数千万的票房,更别说年代久远,粉丝多是中年人的崔健了。影片没办法像其他电影一样有档期地上映,没办法收回成本确是遗憾,但对于我们这些错过这场电影会觉得这辈子都有点可惜的人来说,我没有遗憾了!在此感谢制作方投资方,亏钱也让我们这些乐迷享受到了艺术水准如此之高的一场饕餮盛宴。


歌,没的说,好听!爽!3D效果,景深做得非常出色,让我觉得看电影比看现场更幸福!崔健自不必说~北京交响乐团十分给力!!交响与摇滚的结合更是恢弘大气,气势磅礴!!!当时在电脑上看人家手机拍的片段我已经觉得赞得不行了,现场看的时候真是心花怒放热血沸腾啊!!电影怎么好,我就不详陈了,如果崔健的粉丝你们错过了这一场,那你们悔去吧;如果爱听崔健歌的童鞋们,你们有一天能听到这场演唱会,你们会和我有同感的。


电影穿插了一些80年代的镜头,也许只为了勾起人们对于那个年代的怀念罢了。我个人认为,比较有深意的则是那几个青年一路走过来的那几个镜头。我想电影大概想表达的是以下的一层意思:一拨儿青年,一路走来,陆陆续续有人掉队:有人找到自己想要的风景,有人找到了安逸的生活,有人不继续走下去只是觉得累了,有些人停下脚步的原因甚至没有交待;只有那个拿着小号的人,从过去走到现在,在自己的音乐路,梦想路上,从80年代走入新千年第二个十年,还在坚持着他的脚步。我想它的寓意已经很明显了,这少年正是崔健的化身。廿七年,坚持着自己的坚持,在摇滚的道路上奋勇向前。那场演唱会,也许并没有主题,但电影大概就是想表达这个中心思想吧。想到这里,我的心涌出的是满满的温暖和感动!


虽然我们国家的摇滚乐还没有出像Yngwie之类的以技术见长的摇滚乐手和作品,但至少从86年开始,我们有摇滚乐了,并且这么些年,摇滚的精神在被坚持着。我欣慰的是,现在听到的很多摇滚乐都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那种和崔健当年在《一无所有》里加入唢呐的表现一样,常能听到类似长笛,古筝等带有民乐特色的中国式摇滚乐。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在这个追求着物质的年代,在这个失去信仰的年代,在这个文化思想被牢牢控制的年代,依然坚持着自己的追求与创作!以《一无所有》开头,以《新长征路上的摇滚》结尾,廿七年走来,崔健与中国的摇滚乐已经从一无所有的状态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摇滚乐之路。继续走,虽长征路途漫漫遥遥,也愿中国摇滚乐有星火燎原的一天!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