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识九年最后换一声再见,怎能不让人伤感?
到最后,说一声抱歉~
祝福你在新的生活里,活得更快乐幸福~
相识九年最后换一声再见,怎能不让人伤感?
到最后,说一声抱歉~
祝福你在新的生活里,活得更快乐幸福~
梦的开始,我就已经在音乐节了,with 麦神~音乐很hi,前面的观众很疯狂,可在我们前面不远的地方,我发现了僵尸,两三只蹲在地上啃一个乐迷的尸体。四周围的人好像都没发现他们,我示意麦神千万别大叫,我们静静离开这里,以免惊动僵尸。也没打算告诉前面的观众,他们发现了一定引起骚动,到时候一跑起来肯定会吸引更多的僵尸。而且大家一起跑,我们在人群中还能不能顺利逃出去就难说了。
于是偷偷从后面溜出去了,一起出来的还有另外四五个发现了僵尸的年轻人。出了音乐节的围栏我们便是一路狂奔,印象最深的一幕是麦神也不知道是害怕还是怎么,一直跑在最前面,我只跟在后面看着她那书包,实在跟不上就叫住她,说你可千万别再跟大伙分开了,这种情况下落单可就真危险了。渐渐发现,路上没有什么行人。几个年轻人凑一起商量,说咱们还是往郊区跑,人少的地方僵尸相对也少。大家都表示同意,就向着郊外的村庄前进。
路上经过一家单车行,已经没有人了,这对我们是个好消息,每个人挑了一辆车子,带了点装备工具什么的就上路了。刚骑没多久,来到了一个有点坡度的下坡路段(其实那就是山路),发现前面的路上有僵尸。大伙商量了一下,决定我们从没有路的旁边的山地绕过去,反正骑的是山地车,不怕走不了山路。然后竟然大家都要我带队,原因想不起来了,似乎是这段路我走过比较熟。
于是我骑第一个,大家都在后面跟着我,一路从林间,车子踏着落叶,穿山而过。可当我们重新到达那条大路的时候,我发现,麦神不见了。问大家,都说她当时跟在后面,也不知道怎么就没了。我当时感觉就是都想哭死了,音乐节上把你弄丢了没关系,我能一次又一次把你找到。可是这满是僵尸的地方,怕是再也找不回来了啊。
那种感觉,撕心裂肺……
庆幸的是,闹钟响了。当我醒来意识到自己只是做梦的时候,突然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终于能放下心了~起来刷牙,洗脸,与麦神和僵尸说再见,上班。
从2003年第一次听摇滚乐到现在,已经十年有余,可如果说摇滚乐带给我最快乐的时光,还是最近这一年。
2013年4月份去北京出差,在后海的酒吧里第一次见识到什么是真正的live,当时就开始找各种活跃在国内的比较大牌的乐队的歌来听,2013年6月份,经历了一段比较郁闷的时光,当时乐视网的降噪系列不插电摇滚音乐会陪我度过了一段非常难忘的时光,脑浊,谢天笑,痛仰,木马,万能青年旅店都是那时候开始接触的。在这之前,我只知道中国搞摇滚的人有崔健,曾经有窦唯,在这之后的唐朝,黑豹也只都是有耳闻并未曾听过他们的歌,但这次接触,让我真正开始走近中国本土摇滚。
相对于2013年的聆听,我想摇滚乐真正走进我的生活应该从2014年开始。元旦第一次参加深圳迷笛音乐节,整个人有种被震撼的感觉。就在前几天,经历了16小时站票的长途火车,我来到上海陪麦神一起参加了上海迷笛。这次虽然没有元旦深圳迷笛的震撼,却让女神接触了摇滚乐,接触了音乐节,想也是件功德无量的事情,挺开心。
要说中国的音乐节,刚接触的我并不觉得有什么优劣之分,熟悉了以后内心还是偏向迷笛多些的。最近这两年音乐节办得越来越多,商业价值越来越大,听众也就逐渐从小众走向大众化了。我骨子里,还是个热爱摇滚乐的青年,虽然我本身并不燥,也不算喜欢燥起来没边儿的重金属,死金,可是摇滚的精神,追求自由与平等的那种精神,一直我认为是其他的音乐形式所没有的,也是我最欣赏的。呼唤自由与平等的音乐,我并不认为它与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有什么雅俗优劣之分。迷笛一直以摇滚乐为主打,在精神上也更符合摇滚精神,相比之下草莓就更加小清新了,主题也更符合小清新的爱与浪漫。所以就这点来说,国内音乐节肯定更加支持迷笛的。
要说中国的摇滚乐中最佩服的是谁,那必须要说起崔健这个名字。在80年代就已经开始将摇滚精神唱在自己的歌中,将近30年过去了,他一直反对着商业化。到现在我依然觉得,崔健搞摇滚乐完全不是为了钱,而就是纯粹的是对音乐的追求。能做到这点很不容易,能把这点坚持几十年更不容易,所以我佩服他。
最开始的迷笛音乐节,我想和崔健对于中国摇滚乐的贡献很像。迷笛刚开始只是在迷笛学校大礼堂举办的一个对内的不间断演出而已,在这以后的相当长的时间里,迷笛音乐节都是以非商业化的模式在运作,为摇滚乐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果说举办得最好的,我想大概就是去年三甲港的上海长江迷笛了,无数经历过长江迷笛都在感叹它的氛围,现场质量以及乐迷素质。
可当我参加了今年上海迷笛,虽说依然玩得很开心,但总觉得有些违和感。露营区被取消,痛仰演出时的延迟,以及因为取消露营区带来的乐迷滞留,突然就觉得为什么好端端的迷笛会变成这样?几天以后的北京迷笛,竟然发生了后海大鲨鱼在演出到一半被强行终止演出的搞笑事情,脑袋里的这个疑问就更大了。作为一个乐迷,我突然有了一种感觉,现在的迷笛的组织者似乎把自己当成腕儿了,音乐人,乐队,还有摇滚乐迷能不能体验到最赞的现场体验也不是最重要的了。反正牌子在这儿,阵容在这儿,市场需求在这儿,也不怕其他音乐节竞争。没有露营,交通不便利,乐迷被偷东西,也都无所谓。可后海大鲨鱼的现场我看过,虽然不是氛围最好的但必须说好听,原本预订的演出时间没给够切了一半下去你们对得起买票等他们曲子的乐迷?
如果说迷笛无法坚持摇滚乐最根本的精神,我会相当失望的。如果迷笛继续这样,以后当然还会去迷笛玩,不过也许就把它当成草莓一样的音乐节而已了吧。摇滚教父崔健能坚持的,未必国内每个搞摇滚乐的都能坚持,没啥好说的。但我还是希望迷笛能把自己搞好,别砸了招牌,别寒了我们这些热爱摇滚的孩子的心。我想每一个热爱摇滚乐的孩子,都和我是一样的想法,因为我们不是什么人的粉丝,也不是什么小清新,我们是从骨子里热爱摇滚乐的摇滚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