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16 不写不快的 关于鲁迅

其实这两天都一直在赶工,忙是的确忙,可是今天看到的新闻,贴吧里的一些评论,让我觉得如果不在这里写些什么东西,我会郁闷一整个晚上乃至更长的时间,于是就打开了我的BLOG.

        最近教育部决定在新版人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减少鲁迅作品的篇幅,原因是鲁迅的作品晦涩难懂,不适合目前的语文教学.而这一举措引起了不小的争论.

       我上过初中,经过高考,以过来人的身份来看看鲁迅和他的文章吧.要说鲁迅的文章好懂,那您真太了不起了,他的文章的确不好懂.可是虽然不好懂,我却很喜欢,记得最早读鲁迅的文章都是来自他的《朝花夕拾》,像《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这些,文章并不入文言文一样苦涩难懂,反而让我有种了解了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我们同龄人的或者是少年儿童的生活的感觉.那时候对于鲁迅,其实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在我印象中,他可能就是一位文章写得比较好的当时的作家吧.

       高中以后,教材上多了很多鲁迅的文章.而且,类型都不同了…《孔乙己》《药》《狂人日记》《纪念刘和珍君》《祝福》《阿Q正传》…记得学《阿Q正传》的时候,老爸还怕我看不懂,专门用了两个晚上的时间给我讲阿Q和他的阿Q精神.这些文章在我看来,没有孟子的文章气势磅礴,没有徐志摩的诗歌柔情断肠,也不像其他小说生动有趣,可以说,在我看来他的文章并没有什么特别深厚的文学造诣,可是他文章的内容,却让人读了久久不是滋味.

       是啊,我们跟先生身体里流着一样的鲜血,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孩子.可先生却毫不留情地批判着社会的阴暗面,批判着这个民族的劣根性,不管讽刺的是那些当政者,还是全体的国民.那时候觉得鲁迅真的伟大,伟大的不在于他的文章,儿在于他的精神.但即使是这样,我也一直不曾明白,他为什么会被喻为”民族的脊梁”.

       上了大学,了解的历史更多了,知道的真相更多了,才逐渐明白.鲁迅的文章,鲁迅的精神,非但没有过时,而且仍然具有生命力.都说这个时代,是个享受的时代,这个社会是个享受的社会.没钱的人在想办法努力挣钱,有钱的人在想办法挣更多的钱,加上时不时地享受一下.于是在我们努力挣钱的过程中,看到了诸如李乔明的躲猫猫,或者是胡斌飙车案,还有杨教授的戒网瘾中心这样的东西,我们也只是觉得,他们离我们很远很远,看过新闻又继续埋头苦干.我想大部分人,就是如此吧,顶多加上两句”怎么能这样啊”.如此的大多数人也一直是鲁迅笔下看烈士被杀头的看客吧.有多少人,真真正正想过,要怎么不酒后驾车,怎么开车不超速,怎么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更况且,社会上阴暗的事情多着呢,被报道出来的仅是少数,而我们这个民族,在这个向着”和谐”发展的过程中,缺少的就是像鲁迅一样敢于说话,敢于写文章,敢于发出不同声音的人,敢于唤醒仍在保持沉默的人.

       后来,我终于知道了什么是”民族的灵魂”,它指的不正是既能继承和发扬本名族的优秀思想,又能对自己的名族进行深刻自省并且对未来充满想象并且不断拼搏进取的一种精神么?难道他和他的文章,不值得这样的称号么?

       很多人说,教育部删减鲁迅的文章,是因为他的文章和现在创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不符.跟ZF发出不同的声音,社会便不和谐了.对于这点,我觉得,其实完全可以忽视.鲁迅的文章,真正的民族的脊梁,即使你不给他学,他也会想法设法找资料来读,并且真的很有体会,很有感触,很有震动;而如果是全国的阿Q来读,读完了鲁迅全集,他们也会在学完了以后,扔下一句”切,不就这样的文章吗,我也能写,还写得比什么树人好得多呢,有什么啊”.真正的鲁迅的文章,不管你教材收录不收录,是不会过时的,是不会被从民族的血液中删除的,更不会被人遗忘的.因为鲁迅是民族的脊梁,他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如果有一天,没人再读先生的文章,没人再倡导先生的精神,那么离中华民族灭亡的时间也不远了.

       不管如何,如果以后我也有孩子,我一定会像我爸爸那样耐心地给我讲解阿Q正传一样,给我的孩子讲解阿Q正传,乃至其他鲁迅的文章.

发表回复